1990年蒙古国发现刻字石碑,专家:东汉太后偷情导致罗马帝国覆灭_窦宪_历史_石刻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的大规模入侵最终摧毁了罗马城,末代皇帝罗慕洛被俘,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随之宣告结束。这个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时代,突然在一夜之间崩塌。然而,真正打破罗马帝国的并非是日耳曼人,而是匈奴人,他们的侵略不仅摧毁了罗马帝国,还开启了欧洲历史上黑暗中世纪的序幕。
史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欧洲的动荡以及世界格局的剧变,竟然源自东汉时期窦太后的姘夫被刺杀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还导致了匈奴人侵袭欧洲,最终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故事要从1990年讲起。那年,蒙古国的两位牧民在杭爱山南麓放牧时,突遇大雨,他们避雨躲进一块大岩石下。当他们抬头时,意外发现岩石上刻有大量奇特的图案,随着雨水的冲刷,这些图案越来越清晰。虽然他们无法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但凭直觉认为这可能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雨后,他们急忙向相关部门汇报这一发现。随后,专家们前来调查,确认这些图案是古代汉字,但能解读的专家并不多。由于当地政府的忽视,发现暂时没有得到重视。但一些历史学者并未放弃,他们渴望揭开这块摩崖石刻背后所记录的历史。
展开剩余80%直到2014年初,蒙古国立大学教授乔玛将石刻的照片转交给中国的蒙古学专家齐木德道尔吉,请他帮助解读这些文字。齐木德道尔吉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石刻上的文字应当是中国古文字,且可能涉及到“北魏征讨柔然”的历史事件。虽然他在《魏书》上没有找到直接的记录,但他想到了一位博学的学生——高建国。高建国在汉学文化上有着深厚的造诣,齐木德道尔吉希望他能提供帮助。
高建国接受任务后,虽然他也在《魏书》中寻找线索,但始终未能从中找到答案。于是,他转变研究思路,仔细观察图片,意外发现石刻上的“南单于”字迹,使他意识到这可能涉及东汉历史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他开始翻阅《后汉书·窦宪传》,并很快确认了自己的猜测:石刻上记录的正是班固所写的《封燕然山铭》,而燕然山正是今天的杭爱山。
这一重大发现令高建国激动不已,他急忙将结果告诉齐木德道尔吉,并解释道:“石刻上的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但我辨认出了‘南单于’这几个字,通过查阅史料,我确定这应该是班固的《封燕然山铭》。”这一发现不仅让齐木德道尔吉十分激动,也让中蒙两国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为之一振。
2017年8月,经过多年筹备,中蒙两国联合组成考察队,前往杭爱山南麓实地考察,找到了那块摩崖石刻。石刻高0.94米,离地面4米,宽1.3米,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石刻上布满了深深的痕迹,至此可辨认出229个字。这些文字与《封燕然山铭》上的铭文几乎一致,证明了东汉大破北匈奴的历史事件是确凿的,也证实了汉朝军队的强大实力,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有力佐证。
《封燕然山铭》记录了东汉永元年间,大将军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的历史,这也是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激烈的冲突。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窦宪效仿霍去病在主战场燕然山刻石立碑,由班固亲自写下铭文,以此宣传汉军的英勇事迹。
这项考古发现引起了西方历史学者的关注,著名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提出一个观点:窦宪领导的东汉大军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举族西迁,最终来到了多瑙河流域。为了生存,哥特人开始了一系列入侵,最终摧毁了强盛的罗马帝国。这一论点将东汉与罗马帝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正是窦宪的大胜匈奴,间接促成了欧洲黑暗中世纪的到来。
让人惊讶的是,窦宪之所以决定攻打匈奴,其实源于一个私人恩怨。原来,窦太后的情人、皇室宗亲刘畅被刺杀,导致了这一连串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窦家本是武将世家,家族成员以勇猛和好战著称,但缺乏政治智慧。窦宪从小便表现出凶狠和暴戾,行事鲁莽,早年便失去了父母的管教。窦宪的妹妹窦皇后被立为皇后后,窦宪也因此得到了重用,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然而,随着窦皇后权势的扩大,窦宪变得愈加嚣张跋扈,贪污腐化,欺压百姓,京城百姓对他充满仇恨。
在一次事件中,窦宪强行收购沁水公主的一块庄园,公主虽然身份高贵,却因为窦太后的势力不得不忍气吞声。然而,当汉章帝巡视时,他对窦宪的行为十分愤怒,并严厉斥责其行为。尽管窦宪因为窦皇后的庇护免于惩罚,但从此也未再受到重用。
汉章帝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汉和帝继位,实权由窦太后掌握。窦太后不仅才貌出众,还极具智慧,在宫中深得宠爱。然而,窦太后虽能深得帝心,却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危险。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她通过不正当手段,排除异己,最终使窦家彻底掌控了朝政。
窦宪也因此得到再次重用,权倾一时。随着窦太后对其他权臣的信任转移,窦宪的嫉妒心愈发强烈。当他得知刘畅与窦太后有染时,心生杀机,决定刺杀刘畅。然而,这一刺杀行为被窦太后查出,最终导致了窦宪的垮台。
发布于:天津市